那是一个下着零星小雨的下午。我刚刚在广东大运会上败北,输给一位华师的对手,1:3。仅赢的一局,主要靠搓球。打完这场比赛后,教练跟我说:如果去年你能来打省锦赛,那么,应该会让你改打削球。—我因为一年一次的英语专业考试冲突,放弃了参加省锦赛的机会。
时隔多年,还有一位省队级别的高手对我说:记得十年前我们第一次交战吗,第一局我输了,TMD就没见过搓球这么转的人。没想到这么多年来,我最为人称道的技术依然是搓球。在正式比赛和对抗中,好几次1:3输给省队选手,赢的一局都是主要靠搓球。对于一位自诩为业余穷人版陈玘的选手来说,这是不是一种悲哀?!
时光荏苒,年岁渐长的我虽然反手弧圈技术有所提升,但搓球依然转之余,正反手削球竟然也非常熟练起来,即便是对阵同样级别的对手,也经常使用。
在这个时候,我发现:蝴蝶出的削球板,是越来越适合拉弧圈了。
区分削球板的一个关键点
其实,斯帝卡CL和红双喜506也有类似的差异。CL的内里三层阿尤斯几乎等厚,所以在中等力量下,放大感不强,手感更忠实、线性。506是大芯七夹,突出大芯的厚度,所以更容易出整体形变,于是更好拉球,加转也更轻松,底劲更容易打出来。
朱世赫本人的手板和初代的DIODE,都是内里三层几乎等厚。相对硬而不弹。所以削球扛起来挺稳的。但是因为形变没有大芯五夹那么容易出来,所以用这类底板去拉弧圈的时候,会更考验基本功和发力。你要出弧圈质量,更得发力,因为它不那么容易有放大感。
到了市场版的蝴蝶朱世赫,大芯偏厚,变成了“大芯五夹”,就更适合削中反攻了。加转、拉弧圈也更容易。
如果要削得稳,更能扛重板。那最好内里三层几乎等厚,如朱世赫自己用的手板,或者尼塔谷的金景娥。而大芯偏厚的削球板,某种程度上,可以当成板面巨大的弧圈板。
减薄,再减薄
从接近6.0mm厚度的蝴蝶朱世赫(市场版),再到5.7mm的DIODE V,厚度的减薄,意味着在同样的力量下,球板更容易出整体形变,也更容易拉冲了。所以蝴蝶将DIODE V定义为“以进攻为主的削球型球拍”。注意,是以进攻为主,而非“以削得稳为主”了。
然后,到了今年4月1日要上市的新品:DIODE PRO。板面跟DIODE V一致,也是165*156mm。但厚度从DIODE V的5.7mm降到了DIODE PRO的5.5mm,我的Fxxk,敢情PRO专业的意思是越来越好拉球啊!(黑马君想起斯帝卡的削球板,防守碳王,实测5.3mm)
反弹力降低,更震手(即更容易诱发形变),也就是吃球更舒适,更容易持球和加转。
原来,这是更过分的,披着弧圈板外衣的削球板啊,实在太适合我了!
全国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