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访问美国
随着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美国为了收获中国这个围堵苏联的大帮手,不仅在政治上面签署了“八一七公报”,再减少对台湾省军队的军事供应的基础上,美国及其盟友的军事技术基本上向中国全面开放。
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
深感危机的蒋经国台湾当局下令研制各式武器,以减少对外的依靠。其中就包括射程60千米级别、射高30米-23000米的天弓-1型防空导弹。这个设计的时候以歼-7为目标的导弹于1983年首次试射成功,1989年9月移交台军地导部队,1993年9月30日开始先后在新北、高雄、澎湖,以及金门、东引等靠近大陆的岛屿展开实战部署。
作为那个时代海峡对岸中国人智慧与志气的成果,天弓-1型防空导弹是继俄罗斯S-300和美国“爱国者”之后世界上第三型装备相控阵雷达的地空导弹系统,但由于研发实力有限,台军方面其实对天弓-1型防空导弹的性能并不是特别满意。
参加1992 “侨泰”演习后对外展出的天弓-1导弹
负责天弓-1型防空导弹发展任务的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没有研制此类导弹系统的经验,想要通过改进现有的中远程防空的“奈基”和中近程防空的“霍克”导弹,来达到自研目的,但是导弹性能无法满足台湾军方要求。此时美国的爱国者导弹经过近20年的研发,刚刚定型生产,但由于新产品的质量不稳定,雷神公司和陆军方面经常扯皮。一时间爱国者将减少装备数量甚至撤消等传言四起,于是无论雷神公司还是美国军方乃至政府都急于为爱国者研制中花费的天文巨资找一个下家当冤大头,以便在万一爱国者下马时不至于血本无归。
台军在1958年获得的美制"奈基胜利女神防空导弹
台湾博物馆级古董“霍克”导弹
于是在 1981 年美国秘密签订协议由雷神公司向台湾“中科院”转让 85%以上的“爱国者”技术,“中科院”为此于次年在第二研究所正式成立“天弓”防空导弹计划室,并再次修改了天弓的布局。这个项目如此之顺利、在军售限制方面反对甚少,除去政治因素外,在技术上和当时爱国者的“状态低迷”,几乎被当作一项和XB-70轰炸机、约克中士自行高射炮一般耗费钱财的失败项目有很大关系。
美制爱国者第三代中远程、中高空地空导弹系统
虽然美国对导弹和发射系统技术进行了援助,但雷神公司对“爱国者”的核心-相控阵雷达技术却遮遮掩掩。为了不拖延研制进度,“中科院”决定按照自己最熟悉的型号来开展研究——导弹使用引进的爱国者技术,而制导雷达则按照与美国的协议,以雷神公司的另一型相控阵雷达宙斯盾为基础进行开发。台湾之所以采用为海军大型舰艇研制的宙斯盾系统为母版开发自己的制导雷达,其主要原因是宙斯盾系统中,相控阵雷达主要负责目标搜索和导弹截获引导,对目标的照射和导弹的末端制导另配有专门的照射雷达,而台湾恰好对所装备的美制霍克导弹系统的搜索雷达-照射雷达体制比较熟悉,如果引进宙斯盾技术,可以避开复杂的TVM技术难关,又能够发扬自己的长处,在操作继承性上也有裨益之处。
天弓导弹配套的长白雷达,因为设计比较落后,只能以固定位置作业
因此“中科院”于1982年底向台湾军方提请了最后的总体方案报告,得到首肯后,研制工作迅速展开。在美国的帮助下,天弓-1型防空导弹的研制进度很快,到1986年,首枚具备完全作战能力的全功能战备弹便试射成功。但由于台湾本身工业水平的限制,在生产和部队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烦,加上定型时间还相互差了几年,所以系统整合一直问题不少,导致在台海局势最为紧张的1996年,天弓-1的生产线反而停了下来。
直到1993年9月,第一套天弓I型系统才真正达到战备水平,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部队,用去了7年时间——这个时间的长短,也是衡量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准,台湾在这方面,显然不过关。
天弓-1型防空导弹试射
1992年6月,台湾和美国达成为期5年的合作协议,由美国提供爱国者系统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对天弓I型进行改进,使其具有反战术弹道导弹能力。1998年7月15日,在台湾屏东导弹测试基地进行了试验,改进后的天弓I导弹以4马赫的速度拦截了战术弹道导弹靶弹,估计天弓I改进型将在稍晚时候将陆续装备部队。
在天弓I型系统研制之初,台湾并未获得美国援助,此前缺乏高性能导弹技术储备的台湾来说,要开发一种全新的导弹外形有些勉为其难,必然需要一个参照物。因此最早的天弓I型导弹便选中了台湾最容易得到的型号进行模仿:台军已经装备的美制霍克。从天弓I基本型的模型可以看出,其弹翼几乎就是霍克的升降副翼式的缩小形。
天弓-1型防空导弹跟天弓2区别,就是弹筒顶部外表是平的,天弓2是圆筒形
当美国雷神公司同意提供爱国者的诸多技术后,天弓I型导弹的外形和尺寸迅速改弦更张,其全功能战备弹露面时,已经变得与美国爱国者导弹惊人的相似,以后的天弓系列基本也沿用了这种配置:圆柱形弹体、圆锥形头部,位于弹体尾部的4片梯形全动式控制翼呈“X”形配置。虽然在技术上这样的跨度对于台湾来说有些大,但其母型爱国者数百次的风洞和实弹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新颖的设计是可靠的,因此马上更换外线设计,虽然是山寨,但是却避开不可预测的风险,加快研制进度,体现了中国人的务实态度。
不过,在天弓I型导弹的外形上还是和爱国者有区别的,其头部雷达罩的梯度明显比爱国者小,因此雷达罩显得更细长,尖拱形整流罩由18毫米厚的浇铸石英玻璃制成,尖端为钻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气动外形,也作为导引头的微波窗口和热防护装置。
天弓-1型防空配套车
对于此材料的研制成功,台湾“中科院”甚是得意,认为已经进入“世界顶级行列”。可美国爱国者导弹的石英玻璃头罩厚度为16.5毫米,比天弓薄上了整整1.5毫米——不要小看这似乎十分细微的差异,它所说明的是台湾工业水平和世界一流之间的差距:材料强度达不到要求,所以才增加厚度,减小梯度。
另外天弓I型和爱国者还有一处差别,它的弹体两侧装有突出的整流罩,这种布局在雄风反舰导弹和天剑-2空空导弹上也可以看到,但天弓I型上的尺寸明显比爱国者上的大,其原因是除了在罩中布设有连接中部控制段与尾翼控制系统的线路外,还有台湾自行设计的数据链接收天线,用以取代爱国者上装在尾部的两具TVM天线。
天弓导弹的制导系统包括导引头、遥控发射/接收机系统和自动驾驶仪。制导舱为铝合金壳体,外缠15度斜绕的酚醛棉布条并涂一层改性橡胶以加强强度和提高隔热性能。导引头工作在J波段,由平面阵天线、常平架系统和控制导引头运动与处理信号的电子组合等组成。尾部控制舱为环形空间,内装液压舵机系统,通过自动驾驶仪接收指令,操纵舵面对导弹进行控制和稳定飞行。
天弓I型导弹采用破片杀伤式战斗部,质量为90公斤。为了提高杀伤效能,导弹采用近炸和触发引信。这比爱国者上单一的无线电近炸引信的可靠性和冗余程度要高。单个破片质量3克,大于爱国者的2克。战斗部舱为铝合金精密铸造,除内装有战斗部外,还有惯性传感装置、遥控发射机/接收机装置、安全保险和电子装置、引信和天线等。
天弓I型的动力装置由发动机、外部隔热罩和上述两条向尾翼传送控制信号的外部导管组成。发动机壳体是导弹结构的一部分,外部有隔热防护罩,和爱国者一样,天弓I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也采用了先进的HTPB氢氧基聚丁烯混合推进剂系列。推进系统质量约490公斤。按照台湾方面自称“天弓I型射程100公里”的说法,其弹体尺寸、质量与爱国者都基本无差别,那么要达到射程更远,则只有在推进剂上下功夫了。
据称天弓I型上比爱国者上性能更高的推进剂是台湾自行开发的,但是考虑到台湾化学工业的水平,再从美国方面透露的蛛丝马迹看,其中有不少美国参与、协助的因素。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对于天弓I型导弹的射程也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两种:最大射程60公里,有效射程40公里;最大射程100公里,有效射程80公里。从多方面因素分析看,取前者可能性大些。
天弓-1型防空导弹放射阵地
因为如前所述天弓I型的照射雷达是在霍克基系统的础上改进并加大60%的功率,霍克导弹的最大射程为40公里,有效射程30公里。其照射雷达的作用距离在100公里左右,按照雷达方程,功率增加60%,作用距离只增加1.6的4次方根,也就是说,天弓照射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也只有115公里左右,再考虑其采用先进元件、优化设计等因素,至多达到130公里。这样的雷达作用距离要为射程达到100公里的导弹提供照射,有点勉为其难。别的不说,单单对方战斗机的电子对抗设备如果采用苏式大功率阻塞、压制路线的话,就很容易干扰掉采用半主动制导体制的天弓I型导弹。综合考虑,其最大射程在60公里比较符合台湾工业实际。
总体来看,由于得到美国的充分技术支持,天弓I型导弹和爱国者1型相比差距不大,但在关键技术上还是缺乏一点火候,这也是美国人狡猾之处——卖技术,但不给关键技术,这样始终能够控制你。(未完待续,下一节,台湾省自行研制的“天弓”防空导弹(下)
全国服务热线